市区教育动态
联系我们

花园初级中学

地址:郊区陈瑶湖镇花园街道北大街

电话:0562-2931019

网址:http://www.tlhycz.cn/

市区教育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市区教育动态 > 一座祠堂的传奇——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故事

一座祠堂的传奇——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故事

发表时间:2015/4/2 15:09:55  浏览次数:2600


一座祠堂的传奇——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故事

         在距长江约10公里的陈瑶湖畔,有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祠堂。说她传奇,不仅是因为她建筑年代久远,更是因为她曾一度与抗日紧密关联。她就是位于今枞阳县陈瑶湖镇水圩村的谢家祠堂。

深明大义,祠堂成抗日政府

 现在的枞阳县陈瑶湖镇、老洲镇、横埠镇、钱铺乡等区域,旧时叫桐(城)东,又叫东乡。前有辽阔的陈瑶湖,与长江相连,江边更有荻埠(老洲头)古渡,直达江南;后有三官山,山高林密,藏龙卧虎。当时的陈瑶湖面积二十多万亩,包括现在的老洲镇、国有普济圩农场。湖畔有一座谢氏家族聚族而居、拥有众多院落的村庄——水圩村,水圩的谢氏家族和东乡民众崇文尚武,具有耿直、勇烈、刚毅的民风,曾形成了著名的“东乡武术”。 道光、咸丰年间涌现出36位拳教师(世人简称“三十六名教”),便是东乡武术的典型代表。陈瑶湖内则满是芦苇、蒿草,湖汊纵横,还有许多小岛,当地人称之为“排”,如王家排、戈排等,另外,湖内鱼虾丰富,还有大量的蒿瓜(茭白)、菱角、湖藕等。因此,桐东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地位——进可攻,退可守,宜于隐蔽和坚持,更可扼守长江,联络新四军五师和七师。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于19404月从桐西撤到桐东。5月,改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为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书记林立,县委机关设在桐东陈瑶湖王家排。1940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来到陈瑶湖,谢氏祠堂登场了。祠堂是一个家族最神圣的地方,宁静、肃穆,不容外族人打扰。但为了让新四军在这里扎根,水圩谢氏家族不仅慷慨地提供给养,而且慷慨地谢氏祠堂腾了出来,任由一班外姓家族的人整天在这里喧闹,甚至连被日伪军焚毁的危险也不顾。林维先组建了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并亲任团长。在水圩村谢家祠堂召开成立大会。10月,成立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桐东八乡参议会同时在谢家词堂召开,成立了桐城东乡政联合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同年12月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钧为区长,区政府驻谢家祠堂,同时成立了桐东区人民参议会。

拥军爱民,同仇敌忾打敌顽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进驻谢氏祠堂伊始,就贴出了安民告示,军政人员一律不准扰民,借东西要还,买东西要付钱。1940年冬,军政机关经费紧张,后勤供应跟不上,当地几个乡绅碰头打算向老百姓摊派一点钱物支援军政机关,但军政机关谢绝了这几个乡绅的好意,并告诫他们这是扰民的行为,要不得。转而动员军政人下到陈瑶湖在冷彻骨髓的泥水中挖源藕充饥。今天回味起来更为意思的一件事是,当时谢氏祠堂还有一张告示,内容是不得在祠堂内生火做饭,以防止意外烧着木质结构的房屋和一些祠堂的摆设。

 今年已七十多岁的原水圩小学校长谢振祥指着谢氏祠堂附近的一座旧房子说,林维先夫妇当年就住在这里。林维先(1912年—1985),安徽省金寨县人,毛泽东曾称他为“游击专家”,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这家房子的主人把家中最好的东边正房让给了林维先。林维先知道客人一般被安排住在厢房,住正房那是最最高的待客之道了,于是一再推让,但禁不住主人的热情,还是搬了进去。但考虑到是夫妇两人住居,林维先仍按当地人的习俗写了租批(租房合同),房主人连忙摆手:“队伍上的人,不用这么做。”林维先笑道:“入乡随俗嘛。”这让当地人感到他很有人情味。

 民拥军,军爱民,军民同仇敌忾打敌顽。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以及后来的新四军其他部队经常在谢氏祠堂召开各种会议,主要是发动群众,开展除奸打顽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坚持开展活动的4余年时间里,和新四军先后打击敌顽50余次,其中最著名的当数陈瑶湖之战。

 

       19412月,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干部战士200余人辗转来到水圩地区,日寇误以为新四军北渡到此,14日日伪军调遣3000余人、4架飞机扫荡桐东游击区(陈瑶湖)。15日拂晓,桐庐无县委书记鲁生壮烈牺牲,被安葬在陈瑶湖畔的东嘴头。鲁生(19161941)原名蒋永孚,湖北省黄梅县城关镇人。在此次战斗中有700余人被日伪军杀害,牺牲的还有大队长方瑛、水圩乡乡长吴中亚等40多位抗日干部,桐东抗日根据地一度失守。

 但谢氏祠堂见证了当地军民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当年4月,新四军七师直属五十五团团长谢忠良和政委黄火星率500余人来桐东恢复了抗日根据地。此后的一年中,我党与敌伪顽在桐东展开了拉锯战,但最终被控制在我党手中。194212月,中共桐庐无县委改为桐庐县委,书记为何志远,县委机关设在陈瑶湖水圩。194389月间,中共沿江地委在陈瑶湖王家排设粮食局、公安科。一直坚持到19442月。

历经沧桑,旧址修复展新颜

 作为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谢氏祠堂始建于明宣德壬子年(1432年)孟春,后于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重建,完工于雍正癸卯年(公元1723年),距今已有二百九十年,为典型的“三间穿堂”式徽派建筑。宗祠门前有两座石狮、两座记事石碑和八只石鼓等。主体建筑分前堂、后厅、正厅,三进之间靠两座天井相连。正厅东西两侧为镂空的雕花隔扇,正面悬挂着许多横匾,如“三进士”、“二举人”、“怀远将军”等。后厅右前侧有丈余高的古乐台。宗祠主体建筑的左右两侧为宝树堂和节孝祠,并各有一座绿树葱笼的院落。宗祠还有两绝,即徽派木雕和石雕,多采用浮雕或镂空雕的办法雕绘出山水花卉、鸟兽人物、戏文传说等图案,惟妙惟俏,栩栩如生。

    谢氏祠堂历经数百年风雨,解放后改为水圩小学,1997年,水圩小学搬迁合并到位于陈瑶湖集镇的镇中心小学。谢氏祠堂在战火硝烟中并没有受到多大缺失,但在文化大革命横扫“四旧”的浪潮冲击下,众多牌匾只剩下“怀远将军”一块,古乐台等被砸。水圩小学搬走后,这里长期无人居住,一晃10多年过去,更加剧了院落的破败。这与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地位实在极不相称。所幸的是,当地水圩人急公好义,在20074月自发成立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修缮委员会”,并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民间募捐活动,其修缮项目经枞阳县有关部门批准,修复了三厅,宝树堂、节孝祠和古乐台,已投入150多万元,并将建设桐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衰败的旧祠堂重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修复为民间行为,经费极其有限,已经负债近100万元,且还有相当的工作量,而文物的收集更加困难。呼吁县、市乃至省相关部门如党史、文物、新四军研究会等,共同关注具有特殊意义的谢氏祠堂都,尽快实施对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的彻底抢救与保护! (巨  龙)
学校概况 | 校长寄语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合作联系
版权所有:铜陵市郊区花园初级中学 地址:郊区陈瑶湖镇花园街道北大街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14009334号 技术支持:铜陵企速网络
皖公网安备340711020001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