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
联系我们

花园初级中学

地址:郊区陈瑶湖镇花园街道北大街

电话:0562-2931019

网址:http://www.tlhycz.cn/

教育资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源 > 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30篇(含译文)

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30篇(含译文)

发表时间:2019/4/24 8:11:38  浏览次数:10292


201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30篇(含译文)

提高语文素养的30个文化典故

                                  (章友斌/收集整理)

1、牛角挂书——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译文:李密听说包恺(kǎi)在缑(gōu)山,就去那里找他。李密用蒲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  

 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买臣负薪)——形容勤学的典故。

 出自《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买臣不能留,听去。

 译文:朱买臣,字翁子,吴人。家穷,喜欢读书,不喜欢管理产业,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担着柴,边走边读书。他的妻子也担着柴跟随着,屡次阻止朱买臣在途中唱歌,但朱买臣声音唱得更快,他的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情,请求离他而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 朱买臣不能挽留她,只好任凭她离开。  

 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儿宽,千乘人也。治《尚书》,事欧阳生。以郡国选诣博士,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

 译文:儿宽是千乘县人。攻读、研究《尚书》,拜欧阳生为师。因为国家选拔学业很高的博士,就到孔安国门下学习。(他家境贫穷,)曾经为其他学生做饭。当时,他当雇工,()带着经书去耕种,休息时就诵读诗书,他专心学习达到如此境界。  

 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寒以游。”  

 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译文:臧与谷两人一块儿放羊却都让羊丢失了。问臧在做什么,说是在拿着书简读书;问谷在做什么,说是在玩投骰(tóu)子的游戏。

5、高凤流麦——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译文: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少时做学生,家中以种田为业,而高凤专精诵读,昼夜不休息。妻子曾经到田中去劳动,晒了麦子在庭院,叫高凤护鸡。这时天下暴雨,而高凤手持竹竿,口诵经书,不觉雨水流到麦子里。妻子回来感到奇怪,问他,他才觉悟。后来就成了名儒,在西唐山中教授门徒。

6、温舒编蒲——形容勤学的典故。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译文:路温舒,字长君,是巨鹿县束里人。他的父亲做束里的监门,派路温舒去牧羊,路温舒就采集水中的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  

 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

  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zhuó)屧(xiè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光斜则握卷升屋(登上屋顶)。睡极堕地则更登。”

 译文:江泌少年时家境贫穷,白天以做鞋子为生,晚上读书跟着月光走,月光斜了就拿着书登上屋顶。有时困乏了从屋顶掉到地上,他就再爬上屋顶(继续读书)。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用袋子装)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白色绢子做袋)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10、悬梁刺股——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

 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译文:孙敬勤奋好学,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用来提醒自己坚持学习。

 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译文:苏秦于是晚上发奋图强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阴符》,埋头诵读。反复挑选熟读并仔细研究体会。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血一直流到了脚。

11、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译文:(孔子)反复阅读《易》,以致编连书册的书牛皮绳子多次断开。说“借给我几年的时间,像这样,我对《易》的研究就能融会贯通了。  

 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2、下帷读书——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译文: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解,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有很深的见解。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先读百遍吧”又说:“读了很多遍,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14、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

 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译文: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15、十年窗下——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

 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升官)调官(选调官职),皆不得遽(立刻,马上)。人仕(做官)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

 译文:南宋南渡后,疆土狭隘,失去了北方的河南、陕西(大片土地),所以升官、选调官职等,都不能立刻马上成功。做官有时要等候十多年,反复叫喊着受不了,一般都回家种田了,有的教私塾学生糊口。故当时有人说:“古人说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现在却是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了。”  

 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长年辛苦的读书生活)、“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chuǎn b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

 译文:惠施懂得许多方面的学问,他的著述多达五车,但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他的言谈也多偏颇不当。  

 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

 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

 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编定,写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罕有者,悉在华书。博物洽闻,世无比。读书者当观此。”

 译文:(张华)很爱书籍。他死的时候家中没有什么钱财,只有各种文史书籍,充满了书箱书桌。有次他搬家,装书就装了三十辆大车,秘书监挚虞,在为政府编撰图书时,都利用张华的藏书来校正资料,天下奇书世所少有的,都在张华藏书中。如此知识广博,当世没有人比得上。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

 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

 译文:皇上又开始信奉神仙方术,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上讲神仙指使鬼怪铸造金子的办法,以及邹衍的重道延命方,世上没人得见。  

 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勉励人读书的典故。

 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译文:宋太宗每天都亲自阅读《御览》三卷,如果因紧急公务来不及阅读,改日一定补上。有人说,太宗每日政务繁忙,还挤时间看这么多的书,太劳累了。太宗说:“只要开卷,就会有益处,我不觉得劳累。”  

 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比喻世世代代的爱读书的精神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

 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

 译文:唐代名相裴度经常告诫自己的儿子:“凡是我家族中人,只能要爱读书的精神世代相承,不能断绝。这样,如果后代中有人成功,官至宰相高位,就是天意了。”宋代黄庭坚也说:“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都从事世代相传的职业,做官的子女要能知晓忠、信、孝、友,这样就可以了。但不能让爱读书的精神失去了。如果出现有才能的人,就可称名立世了。”(黄庭坚的话)似乎效法裴度的,只不过是改“文种”作“读书种子”罢了。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

 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

 译文:当时,杜乂、殷浩都有盖世的才华名望,但庾翼对二人并不重视,说:“杜乂、殷浩这一类人,最好是放到阁楼上归档,等天下太平时,再慢慢讨论他们能够担任什么职位!”  

 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

 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译文:左史官倚相快步走过,王说:“这是好史官,你要好好对待他。这样就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了”  

 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

 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译文:赵咨出使魏国,叩拜了魏文帝曹丕,呈上了吴主孙权给魏文帝曹丕的亲笔书信。曹丕览过来信,感到还算满意。魏文帝问赵咨:“你们吴王人怎样?他读书吗?”赵咨回答道:“我们吴主有在江面上的战舰万余艘,顶盔挂甲的将士百万,任用贤才,有包容天地的伟大智慧,兴趣在于经书和韬略,即使有空闲时间,也是广泛地阅读各类传记和史籍,从中汲取精髓,摘取领会要义,并不象那些浅尝辄止的读书人,只知道'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译文:我只截取《诗经》中的某一篇章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  

 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

 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shàn yì,形容诗词文采富丽,感情奔放),名闻天下。”

 译文: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闻名全国。  

 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

 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作),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  

 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按规定考查)其诵读。”

 译文:黄中幼很聪明,才五岁时,父亲每天早上要()端正站好,把书卷打开来(因为古书多是卷轴式或折叠式的,只要提起其首页,就自动会打开),取出与其身高一样长的一段,叫做“与身高相等的书”,并监督他按规定考查朗读。  

 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

 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译文: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写的书贴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

 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译文: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30、藏之名山——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我现在确实来写这部书,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 

 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学校概况 | 校长寄语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版权声明 | 合作联系
版权所有:铜陵市郊区花园初级中学 地址:郊区陈瑶湖镇花园街道北大街
网站备案号:皖ICP备14009334号 技术支持:铜陵企速网络
皖公网安备 34072102000050号